品阅小说网 > 从成为娱乐圈边缘人物开始 > 第三十九章 陆江的青春疼痛文学

第三十九章 陆江的青春疼痛文学

作者:木子不可说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品阅小说网 www.pyxs.com,最快更新从成为娱乐圈边缘人物开始 !

    “狗贼陆江!为什么柯景腾和沈佳宜没在一起?”

    “我们今天上校刊,杀陆江!”

    “我就是校刊的,我也要杀陆贼,但是姐妹们,陆江除了例会基本不来校刊办公室的。”

    “我知道!陆江会在钟老师办公室读书!我们去那里堵他!”

    “我、我、我不敢。”

    十二月的开始,随着叶养直回到宿舍,华夏好声音宁斐夺冠,《同桌的你》紧张拍摄,陆江发布在校刊杂志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正式迎来结尾。

    校刊的纸质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一半会登录学校的官方新闻和学生通讯,免费发放到学校各个办公室和宿舍。

    另一部分是校刊杂志,交由校刊同学收集冀大学子投稿和校刊同学的作品,印刷在校内售卖,价钱低,方便。

    所以当陆江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稿子发给杨老师之后,杨老师就把他放在了小说板块进行连载。

    然后由于陆江自带的人气和还算不错的质量,在学生中火起来,尤其是女同学们。

    这段前面甜甜的故事几乎把所有人带回了高中校园或者是现在,而那个陪伴或陪伴过在自己身边的人,也和柯景腾沈佳仪的身影慢慢重合。

    我们总有人能无话不谈,也总有人能慢慢陪伴。

    在所有人沉浸在这段彼此喜欢却始终隔着一层窗户纸的年少情愫当中的时候,随着上大学,随着拳击比赛,随着沈佳仪那句“幼稚”,这小说居然开始突然放毒了?

    没带好防毒面具的读者直接破防,又不得不继续读下去,期许等待下去柯景腾会回心转意,去找沈佳仪。

    等到他们都有了男朋友女朋友,等到沈佳仪结婚。

    这种哪怕柯景腾为了李小华努力都不会产生的慌乱慢慢出现,弥漫,直到宣布故事的完结。

    直到柯景腾举杯,说“敬,我们的青春。”

    十二月的冀大下了一场名为那些年的雨,雨大成灾,淹了陆江的微波。

    依旧是陆江那张和叶纪淳的合照,在这个陆江的最后微波上,汇集了各种评论,有一开始的祝福,知道断章身份之后的惊叹,央视采访之后的祝福。

    以及,现在的抱怨。

    “为什么最后没有反转?”

    “沈佳仪为什么不主动一点?”

    “为什么最后不让柯景腾吻沈佳仪,哪怕只是在她的婚礼上?”

    在陆江的超话里,关于沈佳仪和柯景腾的帖子一下多出很多,更多的是不明情况的网友,直到校刊官方微波把这篇小说放到了陆江超话里。

    这场大雨,开始弥漫到网上。

    “‘一起回家’这四个字,不管在哪个生命历程,都有很浪漫的意义。

    ‘一起’代表这件事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回家’意味着背后的温馨情愫。

    第一次与你一起回家的人,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

    十三年后,我闭上眼睛,还是可以看见……

    偌大的中华路上,黄昏下,我腼腆地跟李小华牵着脚踏车,天南地北聊天踏步的画面。或微风,或下雨,或晴天,或阴天。

    心中会有一股激动,旋又复归惆怅。

    只剩下桌上的那把小纸伞,与淡淡泛黄的最后纸条。”

    “‘糟糕,我会不会太奸诈了?’我看着月亮。

    ‘不会,你是非常非常的奸诈。’月亮说。

    ‘不客气。’我竖起大拇指。”

    “没有人可以替你定义你的爱情。

    星座专家去死。

    答客问专栏作家去死。

    所有拼命告诉你何时该谈恋爱何时不该谈恋爱的关心魔人,去死。

    谈一场属于青春的爱情吧。”

    ……

    王宇琦唱《那些年》终于被大家和一种东西联系起来,哪怕这种联系也许是把遗憾再次写道纸上,重新铺述。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本小说,在被陆江改掉了相关的背景之后,从冀大的校园开始,走到了陆江的粉丝那里,走到了些许青春懵懂的读者眼里,走到了已经毕业开始上班的人的面前。

    一时间,说起柯景腾,说起沈佳仪,似乎就是那些年的错过,那些年的遗憾。

    陆江微波下的评论再次暴涨,小小的一条微波,居然已经有了几百万评论。

    直到某位文学大触,听到那个富有才华的陆江写了一本小说,拿来读,读完直接开喷。

    “我始终不承认这是文学,就像我始终不明白这种东西为什么会流行当下。”

    有的时候不是没人讨厌你,只是没有人说。

    陆江似乎终于从那座名为文学的王座上走了下来,觉得自己有些文学素养的人不约而同地开炮。

    “陆江用烂到姥姥家的文笔告诉我们,合适的人应该做合适的事情。”

    “俗套,愚蠢,这就是我读完这本小说的感觉。”

    “或许应该陆江本人来告诉我们,他写出来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

    一直保护在陆江身上的名为文学的雨衣,似乎开始长倒刺,直到王大儒的发声。

    “被学生拉着看了陆江新流传出来的小故事,如果对陆江来说,确实是一篇有损自己形象的小说,可陆江能有什么形象呢?他只不过是闲来无事,索性在学校杂志上写点应该由年轻人去看的东西。”

    “再说似乎就像是在包庇陆江,可为什么要拒绝他被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事实呢?他不是红楼,也不是西游,没什么文学历史上的价值,只不过给大家介绍了曾经的两个人罢了。”

    “陆江这本书的文笔一般,我拿给还在读高中的孙女读,孙女读的很开心,因为她眼中,这些不夹杂华丽,平淡的话里,那个后背满是蓝色笔点的柯景腾,似乎就在她身边。”

    “陆江用幼稚的手法,写了一个幼稚的柯景腾,拿给还心存幼稚的男孩看,拿给还记得那个幼稚男孩的女孩看,这就是这本小说的一切了。”

    “何必较真呢?”

    陆家军在王大儒这位文学大咖的微波下重新夺回高地。

    由文学派的读书人和这些幼稚的大学生分为两地的阵营,泾渭分明。

    实际上只是把文章随手发出来的陆江,根本没想到这点破事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直到此时,他才明白了这些关注的意义。

    这是一双双眼睛,时刻盯着自己。

    十二月中旬,陆江回应“那些年”事件。

    “没想到发在校刊上的一篇小说能引起这么多的讨论,感谢王大儒老师,也感谢吴中洋的批评,从文学性来说,这篇小说更像是一篇无病呻吟的垃圾文章,是没问题的。”

    “写这篇小说的契机是因为认识一个人,也是个混蛋,就趁着假期把小说赶了出来,只想着给学校的同学们看看,原来陆江也认识这样的混蛋啊。”

    “没想到最后被发到了这里,引起大家的兴趣。”

    “在发这篇小说前,去找过钟乃文老师,钟乃文老师讲我这本小说可不就是我以前批判的那些东西吗,怎么屠龙勇士也成了恶龙了啊。”

    “我笑着讲,那就不要发了,反正也只是一个单纯的记录,就当小日记了。”

    “钟老师最后还是没反对发出去,因为只要是会有人选择看的,就应该存在。”

    “前段时间和朋友们调侃郭敬老师的文章,说他写的属于什么类型呢,朋友说这是青春文学,我说不对不对,青春文学应该是吴中洋老师写的那样,应该是阳光的,有教育意义的,应该倡导年轻人去看的。”

    “朋友又说,那就叫呻吟文学罢,反正都是在呻吟,又讲,过去的有什么好遗憾的嘛,应该向前看才对。”

    “我们最后合计了个词,叫青春疼痛文学,怎么样,是不是区分的很开。”

    “这种文学是被很多人喜欢的,因为书里不多不少的,可能映出自己过去的遗憾,记忆里遗憾这种东西,是最让人觉得美好的。”

    “我写下的这个故事,应该也是属于青春疼痛文学范畴,我个人是不建议大家细读的,包括里面的话,大家看看故事,就当看了一场电影。”

    “看电影还要追求什么呢?能感动,能唏嘘一下,能冲着回忆说当年真是不好意思啊,也许就够了。”

    “王大儒老师说的那样,何必较真呢?”

    “再次感谢吴中洋老师的批评。”

    一篇态度明显的文章,直接把整个风向定了下来,拥簇《那些年》的读者们乐乐呵呵,我们只不过是看了一场不错的电影,来发发牢骚罢了。

    批判的大家回头一想,人家只是发在自家大学杂志看个乐呵的啊,我们批判人家干什么,应该去批判郭敬啊。

    吴中洋不久发微波,“拎得清,放得下。”六个字做了扭转风向标的最后一缕风。

    郭敬微波再次被冲,因为这么多年,只有他还孜孜不倦地发表自己的“青春疼痛文学”。

    另外,一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和郭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的分析也被大家扒了上来。

    文中“《那些年》的文笔很简单,像是我们身边的朋友,给我们讲自己的故事一样,而郭敬的文章更像是从成语词典找到各种华丽的成语,堆砌了一座豆腐做的长城。”的观点被大多人同意。

    《那些年》洗白,哦,原来他不是文笔那么差,他只是像我们朋友说话那样,这才叫真实嘛,这种读起来不矫情的样子,才应该是真情实感啊。

    甚至还有人猜测,陆江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写这种类型的东西呢?是不是因为利用文学界对自己的关注,让大家批判这种东西,这是拉着郭敬一起自爆啊,下面还有人刷着陆江大义这种话。

    看着微波上调转的风向,陆江关掉手机,冲着黑暗竖了个大拇指。

    感谢郭敬老师,郭敬老师牛逼。